6月2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开题论证会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历史、理论与实践”前沿论坛在如心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深入探讨其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价值底蕴,旨在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期刊中心主任张凤致辞。她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北航“精品文科”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人才项目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项目开题论证会和前沿论坛由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文科一级教授万俊人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惠媛教授围绕项目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等进行汇报。
在专家指导与理论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各抒己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要把握理论基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蕴含哲学本体论意味,需要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真涵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曲红梅教授强化经济因素与共同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强调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生活出发来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关涉和理论贡献。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强调,马克思的“类”概念是把握人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人类“真正的命运”是偶然和必然的辩证统一,因此有必要从人类整体福祉和共同命运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要重视文本和关键词的分析,明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深入剖析了《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提出要通过把握基本概念来明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历史理路。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高山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强调要把握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的语义演变,明晰共同体、社会、集体、民族、国家等关键概念的区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义良教授强调,挖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历史逻辑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建构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形态,能为当今人类处于何种共同体形态提供世界坐标和理论参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要注重当代阐释。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夏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对当代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做好相关的阐释工作,重视共同价值在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温静教授着重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中如何观照共同体思想的历史与实践、理论与创新。中山大学哲学系李萍教授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要以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分期为线索,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总结提炼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课题组成员表示将充分汲取各方意见,如期高质量完成课题。